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庆祝党建100周年>详细内容

庆祝党建100周年

红军长征在江油的革命烙印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12 21:48:08 浏览次数: 【字体:

 

     江油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涪江上游,龙门山脉东南。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途经此地,在此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红军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情厚谊。虽然后因战略转移红军离开了江油,但却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革命历史遗迹和感人的故事……

     首先,我们得明白的是途径江油的中国工农红军为红军的第四方面军,1935年3月初,近10万人从川陕苏区出发开始长征,这支部队先是强渡了嘉陵江,南下,途径江油,然后西进到达茂县、甘孜等地,最终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结束长征,行程共计1万余里。

 

一、英勇红军,全力围攻江油县城敌军

江油、中坝地区,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素有“小成都”之称,距成都 280 里,是川陕大道的咽喉、川西平原的北方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江油、中坝一旦被破,直接威胁邓锡侯的第二十八军军部所在地绵阳;绵阳是成都的门户,绵阳一旦被攻破,成都便无险可守。所以蒋介石和刘湘令邓锡侯部重点防守,并派其“精锐之师”杨晒轩旅盘踞县城武都,全力阻止红军。

1935年4月初,红四方面军大部队分别从广元、昭化、剑阁、梓潼等县进入江油境内雁门、云集、青林口一带。一路所向披靡,高歌猛进,迅速占领了县境内大部分地区,并包围了县城武都。但是杨晒轩驻守的武都城池坚固,加之东临涪江,西傍崇山峻岭,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红军久攻不下,局限于兵力和条件,便暂时放弃攻城。继续调集军队,紧紧控制住县城周围的制高点。红军的围攻,让杨晒轩部困守孤城,随后致电邓锡侯,声称最多只能守十天,要求援兵。川军老大刘湘为保住其统治地位,急令以“能战”著称的邓锡侯,解江油(武都)之围。一场精彩的江油之战随即打响。

 

二、“围城打援”,江油之战大败邓锡侯部

1935年4月7日、10日,红军先后攻占了彰明、中坝,并包围了县城武都后,刘湘急令邓锡侯率18个团的兵力,自绵阳扑向中坝、武都,企图解武都之围。 

徐向前获悉敌情后,决定在敌人的必经之地——江油鲁家梁和南塔坡这两个制高点,采取“围城打援”策略歼敌。他命红九军二十七师继续围困江油县城;命红九军二十五师、三十军八十八师和红四军主力一部迅速于鲁家梁、南塔坡一带起伏山地集结隐蔽,诱敌深入。

4月16日,邓锡侯率部向中坝、武都进发。4月17日一大早,邓军全线进攻,红军仅以少量部队抵抗,一经交火,便作败状引退,邓军沿途追击。下午5时左右,邓军主力全部进入鲁家梁和南塔坡之间的狭窄地带。红四方面军总部随即一声号令,让驻守南塔坡的红军发起反击,包抄围剿。

霎时,枪炮声齐鸣、喊杀声震天。纵横六七里的战场上硝烟翻滚。盲目轻敌的邓军被打得丢盔卸甲,连夜逃回了绵阳。4月18日、19日,红军再次攻占中坝、彰明。“此次交锋便是‘江油之战’,也叫‘围城打援’,红军大获全胜,共歼敌4个团、俘敌30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江油之战胜利后,红军乘胜追击。除江油县城及盘江以南的九岭、方水、八一、香水四个乡之外,江油境内其它地域均被红军解放。

 

三、星火燎原,江油儿女举全力支援红军

红军的到来给江油带来了新鲜的血液,红军文化如星火燎原般,迅速蔓延。

红军揭露国民党政府祸国殃民的罪行,组织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领导广大民众打土豪、镇反、除奸、分浮财、分田地……据江油党史研究室统计,当年红军在全县镇压土豪劣绅、反坏分子共144人,土地革命中共分田地15.94万亩。千百年来,江油人民第一次推翻了剥削压迫,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红军的举措也赢得了江油民众的喜爱和信任。当红军离开江油北上时,江油儿女在人力、物力上都给予了红军最大的支持。

红四方面军在江油积极筹粮时,不少群众宁肯自己吃野菜、喝稀粥,也要把自家的口粮献出来。“当时江油、彰明两县22个乡共筹粮1116.5万斤。两县当时人口将近30万,平均每人大约献出了30多斤口粮。”红军在江油筹集的粮食,几乎解决了部队西进和长征北上的主要军粮。“部队的吃盐、吃菜问题,也基本上在江油得到解决的。”据一些红军老战士后来回忆,在江油筹集的盐、中坝酱油、酱菜等,一直吃到过草地时都还有。

除了尽所能地提供物资外,江油城乡青壮年男子还踊跃参加红军,争着上战场。据江油党史统计,当年参加红军的江油青年达8935人,极大地补充了红军的有生力量。

 

四、纪念先辈,“红色江油”感染后人

如今,在江油城中心庄严肃穆的红军胜利纪念碑高高挺立,展示着城市的红色基因。  为了纪念“围城打援”的胜利,进驻中坝的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将原中坝镇中心的“德政碑”改建为“红军胜利纪念碑”。6月底,红军撤离后,反动军阀强迫老百姓毁掉纪念碑上红军镌刻的碑文。在反动派的逼迫下,老百姓不得不铲字,但他们对红军怀有深厚的感情,在还未将文字完全铲除时,便机智地用三合土将其覆盖,从而使当年红军镌刻的碑文遗迹得以保存下来。1949年后,江油县政府组织能工巧匠重新修复了红军胜利纪念碑。它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1935年红军在江油的这段光辉的红色记忆。 此外,为纪念红军,江油还修建了西山烈士陵园,园内的“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里保存着红军的石刻标语、生活用品、使用过的枪支弹药等文物和珍贵的图片、图表资料。

 

历史是成长的印记,也是最好的教科书。习总书记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应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奋勇向前,勇于担当,把人生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广阔的时代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