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教研>详细内容

教学教研

齐鲁清风 吹拂巴蜀大地

来源:四川省江油中学 发布时间:2013-12-13 14:34:45 浏览次数: 【字体:

齐鲁清风,吹拂巴蜀大地


——赴山东省“教育学习考察”感悟

           

     

 

四川省江油中学   621701

 

   

  要: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效益,江油市教师进修校组织了本次市级骨干教师代表赴山东学习考察活动。通过聆听山东高中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和现场观摩山东高中名校的常规教学活动,我们一致认为:山东省的素质教育确实名不虚传,山东的课堂模式是高效的,山东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是先进的。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关键词:大气磅礴    理念全新    与时俱进    开心发展  

 

距今63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明,距今3000年左右的齐鲁分封奴隶制文明,距今2500年左右的孔孟文化“百家争鸣”……无一不在叙述: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悠悠岁月,历经沧海桑田。现在的山东,是现代化的山东。它再次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引领着中国航船前行的方向。山东省是中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科技强省,全国GDP排名仅次于广东省;山东省青岛市是中国北方最发达的城市,其经济规模仅次于南方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市……

经济发展了的山东,更加注重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邓小平同志强调:国家之兴,关键在科技;科技之兴,关键在人才;人才之立,基础在教育。江泽明同志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山东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些年,他们不断践行着。“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发展教育?”是山东人这几年来探讨的教育主题。为此,他们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六、七年时间里,山东素质教育已经硕果累累,山东教育、山东文化再次光耀中华大地。

20131026111日,在江油市教师进修校的组织下,受学校指派,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中教服(中国教育服务发展中心)主办的“全国高中教育管理与教学改进策略研讨暨山东著名高中高中管理现场观摩活动”。这次考察,我们聆听了山东省实验中学钟红军校长作的《以站起来的姿态面对高考》和山东省昌乐二中郝美玲校长作的《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报告;参观了百年历史名校“济南一中”、全国百强中学及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潍坊一中”、奥赛金牌摇篮及清华北大优质生源基地“寿光一中”、百年老校“青岛市平度一中”、全国百强中学“青岛二中”。

经过在山东几天时间的学习、交流、观摩,感触颇多。深感山东高中教育有太多亮点;也似乎感觉到了山东教育才体现了教育的返璞归真,才是教育的原汁原味。虽然在山东也没待几天时间,但还真有点“乐不思蜀”呢。

      “稷下学宫” 大气磅礴 

这次考察,我们参观了济南一中、潍坊一中、寿光一中、平度一中、青岛二中五所名校,第一感慨就是,学校大气磅礴。在山东,校园最大最美的并不是高等院校,而是中小学校。我们这次参观的学校,校园面积基本上都在400亩以上。如潍坊一中,校园有效面积就达1259亩,号称亚洲第一大高中;寿光一中,仅校门就有50米宽,校内建筑楼房近40余处,俨然就是一座教育城。在社会经济发展如此之快的今天,在惜土如金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占用如此宽广的土地来修建中小学校,这在若干人看来是可笑的,是不能接受的。但是,山东人想到了,做到了。都是大手笔,真舍得!这大概也就是山东人的大气、耿直、豪爽所在吧。

大笔书春秋。大校园,大气魄,大智慧。正如潍坊一中李副校长所讲:先要让学生有地方跑起来,才有利于让学生飞起来;大校园,更有利于学生舒展其天性,张扬其个性;大校园,更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生活在宽广大气的校园里,即使心情不好,也有撒气的地方。

  “稷下学宫” 重装金身

山东省近几年,在社会经济发展了的情况下,加大了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从源头抓起,眼光着眼未来,用一流设施来培养现代新型人才。可谓一切都从“新”开始。

“新校园”——大规模兴建扩建大校园。即使象济南一中、平度一中这样的百年老校,也已经焕然一新。或异地重建、或原址扩建翻新,彻底改变了传统校园的老、旧、破、小。或庭院式、或公园式;或中式、或西式、或中西合璧;或整齐排列、或错落有致;或四季花开、草长莺飞、绿树婆娑;或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湖光山色……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人在画中游,怎能不诗兴雅兴大发呀。至此,明白了什么叫环境宜人,环境育人了。也许山东人的这些灵感都是来自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吧。

“新内脏”——建现代化校园。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新型人才,而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辅之以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传统教学模式“粉笔﹢黑板”、“教材﹢嘴巴”肯定是无法适应形势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纵观山东的中小学校,普遍是设施完善、设备一流。至于每个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网线班班通算是小儿科。他们的每一层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都安装了先进的供水系统,可同时供应冷水、40°温水、60°热水、100°开水,师生各取所需,多人性化。学生寝室四人间或六人间,空调、暖气、书桌、衣橱、网线,一应俱全,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最难得的是,他们许多学校都装备了一流的实验基地。如青岛二中,在哈工大、山大的技术援助下,建立了六个现代化的实验室,供兴趣班学生和特长生使用。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知识,领略学科尖端技术,以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青岛二中,每年学生作品有100余件获得国家专利。可谓星光灿烂,明星已冉冉升起。再如济南一中的“钱学森大智慧班”,学生学习教材知识,那只是开胃菜。泡实验室,动手操作、动手创造,在实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才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主题。

正如老百姓所言:牛皮可以用嘴吹,但火车不可用手推啊。“一把锄头也能够修理地球”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也许可以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来描述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吧。

“稷下学宫” 开心发展

“新理念”——素质教育。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山东发展的需要,山东省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强力推行素质教育。笔者初步了解到:⑴ 不分快慢班教学;⑵ 划片招生,不搞生源抢夺;⑶ 周六周日不补课;⑷ 不下具体升学指标;⑸ 不排名,不排位;⑹ 不宣传升学成绩;⑺ 教师晚自习不进班,不讲课;⑻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⑼ 不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唯一标准;⑽ 不搞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为了配合素质教育的实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严谨的规章制度,对于违规行为严厉处理,确保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新风气”——教学科研教风正,探究合作学风浓。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淡化对学校的升学情况考察。换言之,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更注重对学校教育过程的引领和监管,而不是只关注结果考起了多少学生,考了多少名牌大学。这样做的先进性在于,使学校、教师减少了升学压力,并最终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使教师能够根据形势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规律的引领下,自觉投身教学科研。我们所参观的几所学校,老师们的教学科研水平,确实是我们望尘莫及的;他们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确实是我们羡慕不已的。究其原因,是他们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而且他们是把教书当作事业在做。而在其他很多地方,学校、老师是忙于教学生如何考试,忙于如何完成上级下达的升学指标任务。心中思考的不是如何开发新课程,而是担心学生一场试考下来,我还能不能在岗的问题。在山东,学校老师们更多关心的不是今年山东的省状元出在哪个学校,而是学校老师的教学科研成果。每个学校都重视教学科研,都制定符合本校实情、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科研规划,分层分级分阶段实施,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如潍坊一中,每年老师们独立开发或合作开发的校本课程就达30多个;青岛二中,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搞科研小发明,每年学生作品有100余件获得国家专利。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

“新教法”——学案导学。在山东,周六周日不补课,老师不上晚自习,一周有效教学时间就是五天,如何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内容呢?他们统一的方法是推行“学案导学法”。他们的基本作法是:每学科每节课,都要编定学案,上课前一天发下去,由学生自主利用自习时间,在阅读教材文本基础上,自行完成基础知识部分的筛选和掌握;第二步,学生小组展开合作学习,解决相对较难部分的知识;第三步,就是课堂教学,老师构建知识结构,突破重难点;第四步,课后由学生完善和整理学案,消化巩固所学内容。学案导学,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老师的教学主导地位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成功地解决了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间少之间的矛盾。在山东,学校老师之间,不比教案,比学案。每个学校都对学案编写制定详细严格的规定。如昌乐二中,对学案编写制定了详细流程:备课组长分配任务——备课组会议讨论重难点——指定成员执笔编写——备课组长审核——教研组长审核——校长签字——印制。学案由四个部分组成:三维目标及重难点、基础知识填空、问题探究、课堂检测及课后延伸。

“新要求”——读书明理。在山东,无论走到哪个学校,都强调读书。一股强大的读书热潮已在孔孟之乡悄然兴起。请注意,这里强调的不是读教材,而是指教材以外的书。在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母校济南一中,每学期都要举办“读书节”。学校与新华书店、图书馆结成友好单位,为师生免费阅读提供便利条件。昌乐二中的赵校长带头读书,要求行政干部要定期向他交流读书内容,谈心得体会;昌乐二中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读够20本书,三年就是120本书;定期开办学生讲坛,由学生作读书报告、专题讲座。我不由得又记起了前些日子读过的一片文章,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他说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应试教育”,让老师和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好书越来越少。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深深的感到现在外国人发明智能手机和当时提炼鸦  片的目的都一样:击垮新中国的有志青年....

好在,我们在山东,看到了新的读书热。学校本就该是读书的主阵地,老师、学生本就该是读书的急先锋。但愿读书之风能够重新吹拂整个中华大地,让读书之风来得更猛烈些吧。

 

 五、六天的时间是短暂的,五、六所学校是局部的,或许并不能代表全部。但这次齐鲁大地之旅,不虚此行!

 

                                                 2013/11/6

 

 

 

 

 

【注】稷下学宫: 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齐国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是聚集了当时诸多学派学者的一个议学、议政的活动中心。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

 

 

 

 

 

 

 

 

 

 

 


编辑:许潇雨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