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团委工作>成长演讲>详细内容

成长演讲

家风清廉天下昌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03-07 08:39:11 浏览次数: 【字体: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2015级12班的胡君怡,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家风清廉天下昌》。

提起清廉家风,有一则“六尺巷”的故事始终感动着我:清代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担任要职,位高权重。他在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却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县官因惧畏两家权势,一时难以决裁。这期间,张家人便给张英写了一封信,要求他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给家里回信中写了这样的四句话:“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立即撤让三尺,吴家感其义,也退让了三尺,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故事。失三尺之地,换万世流芳,张英谦逊宽容、清廉为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化子孙大度做人、秉礼处世。也正是淡薄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善益子孙一生清正为官。后世子孙也履任要职。

家,是社会的细胞,是亲情维系、道德养成、文化价值观念传承和家庭成员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具有独特的地位,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到国家,“家”是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对我们而言,家风正,则作风淳,就能为廉洁奉公提供精神支撑;相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家属亲属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终会突破法治的底线、走向腐败的深渊。

贪廉一念间,荣辱两世界。看看老一辈革命家的严格家规、清正家风,至今仍被传为美谈。在长子毛岸英从苏联留学回国后,毛泽东把他送到农村和工厂接地气;曾主管国家经济工作长达26年的李先念,却不许孩子经商。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清正廉洁,是对家人的最好馈赠。相反,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在检讨自己腐败动机时说的一段更应引起我们对家风的反思:“其实就是想在退休前,利用职权,给孩子谋点利”。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谋取钱财1800多万。他的妻子更鼎力相助,对上门送礼者,不论礼品贵贱,一概笑纳。最后李嘉廷被判处死刑,儿子被判有期徒刑15年,妻子自知罪责难逃在家中悬梁自尽。一个家庭就这样在贪婪的驱使之下,家破人亡。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社会或国家遭遇道德文化挑战,民智待开、民风待举之时,家风的地位和作用便更为凸显。家教好不好,家风正不正,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繁荣兴衰,而且还关乎社会风气和民族命运。建树一个风清气正的好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参与与支持。而巍巍中华,良好家风一脉相承,烛照着每个人的心灵世界。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的传承和积淀。古有仁义礼智信,今有勤孝廉和思,良好家风也因背景不同而各有千秋: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靠勤奋兴家居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无论是哪一种,都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良好的家风,是孟母三迁体现出的求知向上之志,是孔鲤过庭展现出的尊师重道之心,是岳母刺字表现出的精忠报国之情。只要把中国传统家风中蕴含的勤俭持家、诚实为人、宽厚处事、温良恭让、善良宽容等美好元素融进每一个人的血脉中,使之成为大家共同的认知和行动。那么,每个家庭就能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人人积极向上的发动机,从而由家风带动社风、民风,进而促进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正所谓“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和谐气象满眼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