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6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有关事项的通知
江油市教育体育局文件
江教体教[2006]8号
江油市教育体育局
转发绵阳市教育局《关于2006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
各初中学校、各片区教研室、市教研室:
现将绵阳市教育局《关于2006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有关事项的通知》(绵教基[2006]9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研读考试范围,并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切实安排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二00六年三月十三日
绵阳市教育局文件
绵教基[2006]9号
绵阳市教育局
关于2006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区市县教育(教体、教文体)局,各园区社发局,科学城教育局,63820部队教育办,市直属中学:
为了适应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我市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我局决定继续推行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改革。现将2006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有关事项通知于后,请遵照执行。
一、考试组织
普通高中招生考试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各普通高中配合进行。
二、考试科目、分值及时间
1、我市2006年普通高中招生文化考试的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文科综合五科。文化考试总分为750分。考试时间为6月12日—14日。
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每科满分150分。
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满分200分。其中物理100分,化学70分,生物30分。
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满分100分。其中政治40分,历史30分,地理30分。
考试时间:语文150分钟,数学120分钟,英语120分钟,理科综合150分钟,文科综合100分钟。
2、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总分值15分,其中物理7分,化学5分,生物3分,考试时间4月1日—29日。
3、体育考试:分值10分,考试时间4月1日—29日。
三、命题
普通高中招生文化考试由我局按照《绵阳市2006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范围》(见附件)组织命题。各科均设置机读卷。综合科目均采用拼盘形式命制试题。实验操作考试的命题范围按省上的文件执行并另文通知。
四、其它
普通高中招生文化考试、实验操作考试、体育考试的报名组织、考试日程安排等有关具体事项另文通知。
希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迅速将此文件精神传达到每一所初中学校,宣传到初中毕业班每位师生,并加强对初中毕业班的管理,切实保证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学校必须按照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初三新课程结束时间不得早于5月1日,不得驱赶后进生,对那些不准备参加中考的学生要做出妥善安排,不得提前放假。要保证学生有正常的体育锻炼时间和足够的休息时间。
附件:绵阳市2006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范围
二00六年三月八日
主题词:教育 普通高中 招生考试 通知
绵阳市教育局办公室 2006年3月8日 印
(共印60份)
附件:
绵阳市2006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范围
2006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按实验区、非实验区命制两套试题,分别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和川教基(1998)40号《关于印发四川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部分学科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调整意见的通知》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育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为依据命题。命题将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适当考查学生继续学习普通高中课程的能力。试题难度与2005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基本相当。具体规定如下:
语 文
1.实验区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命题依据,以本届学生使用的现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九年级(下)(语文出版社)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为命题的基本范围。阅读以课外材料为主。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考查学生继续学习语文的能力。
2.非实验区
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命题依据,以本届学生使用的现行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书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为命题的基本范围。阅读以课外材料为主。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考查学生继续学习语文的能力。
数 学
1.实验区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命题依据,以本届学生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命题范围,在考查学生高中数学学习所必需的初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增加现实情景和开放性问题。
2.非实验区
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为命题依据,以本届学生使用的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为命题的范围,在考查学生高中数学学习所必需的初中代数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增加现实情景和开放性问题。
英 语
1.实验区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五级要求为命题依据,以本届学生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目标英语》(人教版·中美合编)7—9年级的全部内容为命题范围,试题将以听、读、写的形式,以语篇为中心,突出对考生理解、运用和继续学习英语潜能的考查,试题包含20%的听力测试。
2.非实验区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的二级要求为命题依据,以《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英语》(人教版·中英合编)1—3年级的全部内容为命题范围。试题将以听、读、写的形式,以语篇为中心,突出对考生理解、运用和继续学习英语潜能的考查,试题包含20%的听力测试。
理 科 综 合
物 理
1.实验区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命题依据,以本届学生使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下册及九年级内容为考试范围。从三维目标上多方面考查学生,即考查物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考查物理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考查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考查进行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的能力,考查关于物理、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以及科学精神体现等。要突出探究能力的考查,突出与高中物理及生活、自然、科技的联系。
2.非实验区
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为命题依据,以本届学生使用的人教社2001年第一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及第二册内容为考试范围。侧重考查学生通过初中物理学习所应具备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答简单问题的能力。要注重过程与探究能力的考查,突出与高中物理及生活、自然、科技的联系。
化 学
1.实验区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为依据。不局限于教材。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内容标准规定的内容为本次考试的范围,重点参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九年级上、下册)。
遵循“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的命题思路,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特别重视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高度关注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在试题素材和内涵中着力体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2.非实验区
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人教社2001年3月第1版)为命题范围。凡大纲中列举的“选学”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常识性介绍”的内容,将在考试题目中涉及。
试题既注重双基,又兼顾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考查;注意结合具体问题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运用大纲所要求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与实验有关内容的考查,实验试题力图让做过实验的学生多得分。试题将适当渗透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要求的一些基本理念。
生 物
1.实验区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为准。具体内容:
1.七年级 上册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第一章和第二章(“练习使用显微镜”不作考试要求)。
2.七年级 下册 第四单元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和第二节。
3.七年级 下册 第四单元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4.八年级 下册 第八单元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注:课后的技能训练、科学 社会 生活、资料分析均不做要求。
2.非实验区
以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生物》(第二册)(2001年10月第一版)(即初中2006级学生使用课本)为2006年高中招生考试的命题依据,从中选取与高中生物学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知识,作为高中招生考试的基本内容。具体内容:
1.第四章 《体内物质的运输》(其中“血压”、“出血的初步护理”、“[实验六]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实验七]学习测量血压的方法”等不作考试要求)
2.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其中“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不作考试要求)。
3.第六章 《呼吸》(其中“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不做要求)
4.第十二章 《免疫》
5.第十三章 《传染病》(其中“[实验十八]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装片”不作考试要求)
(注:上述各章的“课外读”内容均不作考试要求)
文 科 综 合
政 治
初中三年级《思想政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三版)第二课第二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三课《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四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五课第三节《发扬创新精神,投身创业实践》(约占90%)。
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约占10%)。
历 史
1.实验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第21课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第20、21课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 第18 、19 、20课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第9课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 第12 、15、22、24课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 第16、17、21课
2.非实验区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第一册 第8课
《中国历史》第二册 第8 、 16课
《中国历史》第三册 第14、18、24课
《中国历史》第四册 第25课
《世界历史》第一册 第18、 23、25课
《世界历史》第二册 第2、7、13、17课
地 理
1.实验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地理》(七年级用)(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地理》(七年级用)(下册)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美国
《地理》(八年级用)(上册)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2.非实验区
九年义务教育三、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册:第一章 地球
第二章 地图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第二册:第十六章 北美 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三册: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二章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用户登录